大家好,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,就是关于种植技术简报的问题,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种植技术简报的解答,让我们一起看看吧。
勃列日涅夫是如何夺取赫鲁晓夫***的?他们谁对苏联的贡献大?
赫鲁晓夫的下台,是他个人性格造成的必然结果,他本人一直被周围人认为,是一个野蛮、粗俗的农民。而勃列日涅夫,则是一个待人和蔼、喜爱社交的领导,比起赫鲁晓夫的野蛮,简直好上太多了,于是,他钻了赫鲁晓夫糟糕的人际关系空子,一举夺权成功。
在赫鲁晓夫当政的十年中,他拒绝与***团其他成员交流沟通,许多对外政策都是自己一个人决断;对于其他官员,也经常冷嘲热讽。因此,凡是与他共事的官员,大部分人都十分讨厌他。
另外,赫鲁晓夫重视经济建设,大力削减军费,引起苏联元帅们对他来说不满,与赫鲁晓夫不断协商,但赫鲁晓夫一脸不满,直接冷嘲热讽,说国家把钱都花在军事上了,那么“我们就会因为你们而穷的连裤子都没有穿”。
在外交上,苏联遭遇了古巴导弹危机、柏林危机,赫鲁晓夫拙劣的外交,使得他在国内、国外遭到许多人的反对。面对众人的指责,赫鲁晓夫变得更加暴烈,甚至在一些会议上,只要有人敢跟他提反对意见,他一定会冷嘲热讽,让别人难堪至极,骂中央委员的书记们是“在路边石头上撒尿的公狗”。
如此一来,赫鲁晓夫糟糕的人际关系,已经为赫鲁晓夫的倒台,埋下了种子。他把一大批人都得罪完了,即使是那些他曾经一手提拔起来的高级干部,也是十分厌恶他,如勃列日涅夫,米高扬,尼古拉·波德戈尔尼,谢列平。
随着时间的流逝,赫鲁晓夫逐渐老去,同时面对苏联内外交困的局面,他也是心力交瘁,四处出访,寻找挽救苏联经济的良方。
于是,勃列日涅夫吸取,赫鲁晓夫前两次打倒政敌马林科夫和贝利亚的经验教训,不再依然孤军犯险,而是要把所有人联合起来,共同对抗赫鲁晓夫。
赫鲁晓夫,众所周知的“野蛮”总统,不懂得处理人际关系独断专行,他在性格方面与勃列日涅夫比起来可是逊色多了。勃列日涅夫正是抓住了这一点进行夺权,所以说赫鲁晓夫的失权与自己的所作所为有很大关系。
赫鲁晓夫新官上任三把火,刚上任没多久他就迫不及待地进行大范围改革,他首先对***人员进行了裁减,整整二十五个人离开,勃列日涅夫就在其中。除此之外,赫鲁晓夫还进行了其他方面的改革,特别是在农业方面,为了解决农业僵化的问题,他废除了干部终身任期制,这样的改革遭到了一些既得利益人的强烈反对。
(赫鲁晓夫)
赫鲁晓夫专断的进行一系列改革,本以为能够各个击破获得进步,没想到不仅没有很好的效果,还把国内搞得一团糟。屋漏偏逢连夜雨,古巴导弹危机的发生让苏联彻底失去了颜面,从此赫鲁晓夫的地位变得动荡起来。这样大刀阔斧的改革本来就令人不满,再加上赫鲁晓夫的人际关系处理的并不好,苏联政治内部出现了反对他的声音。
勃列日涅夫离开之后,便到了国防部,近水楼台的他与苏联的军队有了亲密的接触,这也为他后来夺权做了铺垫。机会很快就来了,1956年,赫鲁晓夫除去了马林科夫等人,勃列日涅夫抓住机会再次回到了苏联的政治核心部位,最终还成为了苏维埃最高领袖。1957年,苏共内部在赫鲁晓夫出国访问的时候召开会议,决议罢免赫鲁晓夫的职位。但是这次的决议并没又通过,赫鲁晓夫躲过一劫。在1964年,勃列日涅夫等人又做了一次这样的决议,赫鲁晓夫在黑海度***时接到紧急会议的电话,但他没想到这个会议是决定他命运的会议。勃列日涅夫早已做好了充足的准备,赫鲁晓夫再做什么也于事无补了。就这样,赫鲁晓夫的时代结束了。
要说他们俩谁对苏联的贡献最大,人们历来都是站在赫鲁晓夫这一边的,但是两人各有贡献也各有不足。在很多苏联人心中,赫鲁晓夫占有很重要的地位,虽然他所做的那些改革没有取得很好的成效,但是也有一定的作用,勃列日涅夫上台后的很多作为都是在赫鲁晓夫的基础上进行的。
勃列日涅夫统治时期,将改革的重心放在了军事和工业方面,他不断地发展军事实力,国防开支在国民总开支中占比很大,核武器数量超过了美国,苏联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军事大国。在勃列日涅夫的统治下苏联国民的生活水平也有了大幅度的提高,看起来一片繁荣,但也正是因为其大力发展军事,美苏关系一度恶化,再加上勃列日涅夫又盲目自信,最后差点将苏联给葬送。
站得越高,摔下来的时候就越惨,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在国民心目中的地位也是这样的,赫鲁晓夫由于没有做过太突出的贡献,也没有犯过什么不可挽回的大错,所以无论在位还是不在位对苏联人民影响不大。但是勃列日涅夫就不一样了,他在位时让国民体会到了生活富足、经济进步,最后又将 苏联 的经济和外交搞得很糟,自然在人们心中有了落差,所以一直以来风评很不好。
若真的要说谁的贡献最大,我还是认为勃列日涅夫拔得头筹,虽然最后苏联被他搞得奄奄一息,但是至少苏联在他手上辉煌过,这是不可否认的。
1953年,斯大林去世后,赫鲁晓夫上台,正式成为苏联最高领导人。刚上台没多久,赫鲁晓夫就迫不及待的对斯大林进行了全面的清算。斯大林时代扩编的***团和书记处也被大量裁减,25人被赶了出去。
这其中,就有已经成为中央委员的勃列日涅夫。被赶出中央的列日涅夫,在国防部担任了副政委。虽然地位天差地别,但是勃列日涅夫并没有气馁,反而积极工作,极大的加强了和军队的联系,这也为他积累了雄厚的资本。
1956年,勃列日涅夫再次获得了机会,他利用赫鲁晓夫与除掉马林科夫等人的机会,重回核心,成为了中央委员。随后,勃列日涅夫又成为了苏联最高苏维埃***。
赫鲁晓夫在全面否定斯大林的同时,对于苏联,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。赫鲁晓夫的改革,包括改革农业僵化的问题,废除干部终身任期制等等,虽然出发点很好,但遭到了既得利益者的极大反对。
同时,由于赫鲁晓夫的改革并没有取得显著的成果,相反,却搞得国内国外一团糟,尤其是对外,“古巴导弹危机”导致苏联颜面尽失,内忧外困之下,赫鲁晓夫最高领导人的地位开始变得岌岌可危。
1964年,勃列日涅夫趁赫鲁晓夫在黑海度***的时机,在莫斯科发动了***。他以苏联最高苏维埃***的名义召开会议,剥夺了赫鲁晓夫的权力,赫鲁晓夫被“退休”。
虽然不甘心失败的赫鲁晓夫回到莫斯科,再次组织召开全国中央委员会议,但是,勃列日涅夫早有准备,几乎所有的中央委员都全面否定了赫鲁晓夫。赫鲁晓夫彻底失势,勃列日涅夫正式成为了苏联的最高领导人。
正是在勃列日涅夫的时代,苏联国势达到了巅峰。然而,奇怪的是,大家对勃列日涅夫的评价,却普遍并不高。因为,由于勃列日涅夫对苏联社会的矛盾缺乏认识,也没有解决问题的决心和魄力,苏联虽然在勃列日涅夫时代“鲜花着锦,烈火烹油”,但是,苏联也正是在勃列日涅夫时代,埋下了灭亡的隐患。
而赫鲁晓夫虽然也犯了许多错误,但是,他锐意改革,尤其是改革苏联僵化的体制和干部终身制的试图,表明了赫鲁晓夫积极进取的思想。
因此,我认为,虽然赫鲁晓夫统治苏联的时间并没有勃列日涅夫时间长,在位期间国势也不如勃列日涅夫时代鼎盛,但是,锐意进取的赫鲁晓夫对苏联的贡献,显然要大于碌碌无为的勃列日涅夫。
到此,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种植技术简报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,希望介绍关于种植技术简报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。